萵苣某人的問題,透過圖書和論文來找解法和答案更準確安心。 我們找到附近那裡買和營業時間的推薦產品

萵苣某人的問題,我們搜遍了碩博士論文和台灣出版的書籍,推薦大塚茱麗寫的 閣樓裡的佛 和DanielDuane的 家庭煮夫美味大探險:從料理笨蛋到廚房魔手的廚藝食記都 可以從中找到所需的評價。

這兩本書分別來自衛城出版 和健行所出版 。

接下來讓我們看這些論文和書籍都說些什麼吧:

除了萵苣某人,大家也想知道這些:

閣樓裡的佛

為了解決萵苣某人的問題,作者大塚茱麗 這樣論述:

  一百年前,一群日本女子遠渡重洋嫁到美國成為「相片新娘」   她們懷抱夢想,卻淪為底層工人;她們渴望落地生根,卻在二次大戰流離失所......   「在船上,除了幾個,我們都還沒開過苞。   我們黑長髮扁平足個子矮小。   我們有些才十四歲,都還沒長大呢。   我們有些打從城市來,身上穿著城裡的時髦衣裳;   但我們大多來自鄉下,一身穿了多年的舊和服。   我們不時納悶,在這異鄉,我們會成了什麼樣子?   我們會被嘲笑嗎?會被吐口水嗎?   還是,更糟,不被當人看?   不過就算我們再不甘願到美國嫁給陌生人   還是強過待在小村子老死當農婦。」   十九世紀末期,美國農場因為缺工,從

日本引進男性移工。由於法令禁止他們與白人結婚,到了適婚年齡,他們便透過媒人或親友與母國女子交換相片來挑選結婚對象,形成了相片婚姻;而這群透過相片,從日本嫁到美國的女子,就被稱為「相片新娘」。   她們懷抱夢想前往美國,以為從此就可以過好日子,住洋房、開洋車。抵達後才發現丈夫寄的是別人的相片,相片背後的洋房與洋車根本不是她們丈夫所有。   在美國,她們淪為農場工人、傭人與妓女,專做白人不屑幹的工作。   她們的白人老闆對她們予取予求,要她們像奴隸一樣工作,要她們陪他們上床。   她們丈夫從不分擔家務,不管她們有多累,丈夫還是在旁看報紙、翹二郎腿。   她們的小孩在學校被同學嘲笑,長大後不恥於

她們的日本口音與日本文化。   她們有人撐不下去,死在異鄉;有人存活下來,有了自己的商店。   然而二次世界大戰日軍偷襲珍珠港,恐日陰影瀰漫美國。   她們的丈夫被捉走,她們的商店被查封。   她們不敢說日語,不敢對人鞠躬,不敢像個日本人。   她們遭受集體監禁,默默消失,最後被徹底遺忘……   作者參酌大量歷史資料及田野訪談,揉合詩化的文學手法,以「我們」的集體口吻,混合種族、階級、性別、世代等多重線索,細緻描繪這群女子的生命歷程。從她們渡船時的滿心期待寫起,描述抵達美國後的幻滅,在陌生國度的勞動生根、養兒育女,以及兒女對日本文化的背離;等到二次大戰爆發,美日之間的緊張關係,使她們個個被

懷疑是日本派來的間諜,最後被迫集體隔離而流離失所。   本書以如詩的吟哦語言,歷史學家的嚴謹,以及紀錄片的紀實精神,寫下這段被遺忘的日裔美籍移民史,不僅呈現底層勞工的生活,也寫出跨時代移民與移工的共同命運。   這不只是她們的故事,類似的遷移之歌,仍在不同的歷史時空反覆吟唱。 得獎記錄   ★榮獲福克納小說獎、蘭干姆爵士歷史小說獎、法國費米娜外國小說獎   ★美國國家圖書獎及都柏林文學獎的決選名單 名人推薦   林則良(詩人,本書譯者)導讀   李佩香(南洋台灣姊妹會執行祕書)專文推薦   顧玉玲(社運工作者)   藍佩嘉(《跨國灰姑娘》作者、臺大社會系教授)   蔡崇隆(導演、中

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各方推薦   作者以詩化的文字,歷史學家的嚴謹,以及紀錄片的紀實精神,寫下這部日裔美籍移民的血淚史。他們的集體靈魂控訴著我們,二十世紀初的悲劇絕非偶然,如果人類歧視非我族類的習性依舊,類似的壓迫必將重現於二十一世紀。想要理解臺灣新移民的真實處境,就從閱讀本書的撼人篇章開始。—蔡崇隆(導演,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   以複數的「我們」做為敘事主體,交錯纏繞種族、階級、性別、世代的多重線索,有結構性的俯瞰視角,也有痛楚幽微的內在取鏡。在歷史的暗色皺褶處,轟隆隆發出獨特強悍的混聲合唱,不容遺忘。—顧玉玲(社運工作者)   透過敘事與回聲,作者編織出女性移民的多聲錦被

,呈現二十世紀初的日本新娘渡過太平洋,在荒蕪的新大陸勞動生根、生養後代,又在二次大戰的恐日陰影中被迫流離失所。這不只是她們的故事,類似的遷移之歌,仍在不同的歷史時空反覆吟唱。—藍佩嘉(臺大社會系教授)   無論是一百年前的婚姻移民,或近年來的婚姻移民,他們所面臨的處境都很相似,只是,因時代不斷進步,現在遷移改成了搭飛機。如想要瞭解更多當時的婚姻移民狀況,不妨可閱讀本書。——李佩香(南洋台灣姊妹會執行祕書)     就像深海裡從魚網拉上來的古甕,上面彌封了符咒,解封當夜,千萬生靈的燐火逸出閃耀,每個生命的故事成為靈光的賦格。——林則良(詩人,本書譯者)   令人著迷的矛盾組合:篇幅雖短,卻如

交響樂般豐富;雖包羅萬象,但每個細節又栩栩如生。彷如點描畫,由眾多明亮繽紛的彩點構成:每個人的生命都由一兩行動人的片段點出,疊加起來就成為一幅鮮明的群體圖像。—《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令人為之傾倒……以複數第一人稱敘說,親近又令人難以忘懷,這本小說追溯了美國這群無名女人的命運……大塚從奮力求生的移民(女性)當中,萃取出重要的美德與韌性,細膩的描繪,使我們重新思索永恆希望的幻滅破碎。雖然這群女性已經不在人世,她們的餘音依舊繚繞不已。—《摩爾雜誌》(More)   簡潔而令人讚嘆……透過集體「我們」的口吻,表達強烈的群體認同卻又不斷變化,每位獨特的個人在其中時

而浮現,時而退去,大塚創造了一幅複雜精細的繪畫,一筆一劃彷如書中這群樸實的移民女子學著用字母寫字給摯愛卻無法再相見的人。—《歐普拉雜誌》(O, The Oprah Magazine)   大膽冒險而驚人的成就,作者將她研究中涓滴採集的眾多故事,編織成女聲合唱,一方面以複數「我們」的口吻,敘述她們的集體經驗,另一方面又廣泛納入形形色色個人的生命經驗……《閣樓裡的佛》以人生經歷的波段向前推展,彷如樂曲的篇章。……最後,大塚的書已經變成這群新娘本身的表徵:外表雖纖細平和,內心卻飽經風霜,深藏無數祕密。—《密爾瓦基哨兵日報》(Milwaukee Journal Sentinel)   一幅繽紛豐富

的馬賽克圖,呈現眾多移民跨洋到未知國度所懷抱的各種希望與夢想……大塚描繪他們來到新故鄉的挑戰、煎熬,以及偶爾出現的喜悅……如詩般的精雕細琢,句句精練,意旨精準,深具感召力,彷如日本短歌,這本書是罕見而獨一無二的傑作……細節愛不釋手……一堂令人心碎的歷史課。—《華盛頓獨立評論書評》(The Washington Independent Review of Books)   〔大塚〕大膽地將數百人的心聲之語,上揚到集體對於痛苦、寂寞、迷惘的吶喊……字句精簡,題材反映了美國過去一段可恥的年代……大塚以絕望貫串全書,每一章都令讀者難以忘懷……大塚精巧地開創叫人難以忘懷的複調合聲,其回音在這本纖細而掌

握得宜之小說的內室間餘音繞梁不絕,敘說了一段任何美國人都不該遺忘的年代。—明尼阿波里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 Tribune)   大膽……屢屢令人著迷……大塚以電影拍攝的手法,先將鏡頭拉近做個人特寫,接著再推遠,以廣角鏡進行群體攝像……〔大塚〕是欲言又止的大師,擅長恰如其分表現細節……她的故事根植於一顆好奇與渴望理解的心。—《書頁》(BookPage)   精準、聚焦……富有洞察力……只要見到,你就會想拿起來翻閱。一旦開始閱讀,你就不想停下。……勇敢而充滿想像力的作品,其所冒險使用的寫作風格,比起許多五倍厚重的書,更大膽而刺激。即使在題材方面也很大膽……內容獨特

、明晰、包羅萬象,情感細膩。—《赫芬頓郵報》(The Huffington Post) 大塚的魔魅將其散文純粹到接近詩的高度。——《紐約時報書評版》   大塚揉合了希臘歌隊的悲劇力量以及告白的親密。可說是珠玉傑作,其光亮勢必持久不褪。——《舊金山紀事報》   大塚精巧底開創叫人難以忘懷的複調和聲,其回音在這本纖細而掌握得宜之長篇的內室間餘音繞梁不絕。——明尼阿波里斯《明星論壇報》   精粹的魔術……敘事的歌隊以詩吟唱,既精省又熱情,連最無情的人也會肝腸寸斷。——《芝加哥論壇報》

家庭煮夫美味大探險:從料理笨蛋到廚房魔手的廚藝食記

為了解決萵苣某人的問題,作者DanielDuane 這樣論述:

  這是一個從料理笨蛋變成廚房魔手的男子漢故事,看看杜安如何進了廚房,用美食魔法成功收買一家子的心,人人拜倒在他「圍裙」底下。男子漢作料理,豪邁一定要,好笑也不能少!   當丹尼爾.杜安升格為人父時,這位曾是衝浪與攀岩的愛好者,發現自己茫無頭緒,不知能為家庭貢獻什麼。他拙於家事,又對更換尿布沒什麼熱情,於是決定一肩挑起料理晚餐的重責大任。單身時候的杜安有幾手絕活:義大利麵、快炒……呃,其實他就只會這兩種把戲,不過他有過不凡的際遇:名廚愛莉絲.華特斯曾經是他的幼稚園老師。於是他開始翻開愛莉絲所寫的食譜,一道道按部就班學習烹調。結果他不但拚完了愛莉絲的七本著作,還涉獵其他知名主廚的作品──總共幾千

道食譜,合計花了長達八年的歲月來探索烹飪藝術。      他在家中肢解整隻羔羊、自學如何熬出經典小牛高湯、甚至在索諾瑪海岸外潛水捕捉鮑魚、還到阿拉斯加釣鮭魚。杜安讓自己如此徹底地沉浸於當代料理世界中,最後得以與他心目中的多位英雄見面,一起做菜:與愛莉絲合著一本書;由偉大的佛格斯.韓德森親授內臟烹調術;甚至從他最景仰的主廚湯馬斯.凱勒那裡騙到整整七小時的一對一私人課程。      杜安幽默及架勢十足的獨特聲音,帶著我們共同經歷他的旅程,甚至包括他個人的悲劇事件。作者的文筆,讓人連切洋蔥這等事都會覺得既迷人又有趣;不過這本精彩的回憶錄裡,還有更值得探討的部分:到了最後,杜安學到的不僅是如何像男子漢

一般烹調料理,還包括如何真正變成一個男子漢。 本書特色   ★男版的《美味關係》(Julie & Julia),但本書作者可沒有搬到法國,他把法國、英國、義大利等國搬到他家,精準的來說,他的廚房! 作者簡介 丹尼爾.杜安(Daniel Duane)   著有多本小說及非小說,包括衝浪者回憶錄《捲入其中》(Caught Inside)一書;並以描述與名廚湯馬斯.凱勒(Thomas Keller)共同烹飪的文章〈每個男人都該掌握的五道料理〉,成為二○一一年「國家雜誌獎」的得主。杜安的飲食文章曾獲「詹姆斯.畢爾德獎」(James Beard Award)提名,收錄於《二○一一年最佳食物寫作》(Bes

t Food Writing 2011)合輯中;他也與愛莉絲.華特斯合著《可以吃的校園:一個舉世通用的概念》(Edible Schoolyard: A Universal Idea )。他的採訪文章散見於《美食與美酒》(Food & Wine)、《好胃口》(Bon Appetit)、《紐約時報雜誌》、《君子》、《瀟灑男人》(GQ)等書刊,並且擔任《男人幫》(Men’s Journal)雜誌的特約編輯。杜安現與同為作家的妻子伊麗莎白.威爾(Elizabeth Weil)住在舊金山,育有二女漢娜與奧黛麗。歡迎造訪他的網址:www.danielduane.com。 譯者簡介 陳志民   台大牙醫系畢

業;執業十五年後,決定棄醫專心從事翻譯及藝術工作。現任自由譯者及特約編輯,譯作包括:《木偶與他的小男孩》(天培)、《世界屋脊上的飯店》(健行)、《別讓房子毒害你》(商周)、《發現你的成功密碼》(天下)、《哥本哈根與丹麥》(太雅),以及NGC國家地理頻道影片數十部;另擔任佛拉明哥歌手,參與台港各地藝術季等大小演出近四百場。 前言:男子漢安身立命在廚房 第一部 墨西哥捲餅的歲月 第一章 怎麼吃就像什麼第二章 論食譜即聖經  第二部 愛莉絲的歲月 第三章 食譜是給像我這種白癡看的第四章 人人都需要信仰某些東西第五章 法國女人能教我們些什麼第六章 快樂的狩獵場第七章 論菜單在人類事務中扮演的角色

第三部 幹嘛煮飯燒菜? 第八章 男人一生中的肉食時期第九章 我的功夫不夠強第十章 論烹飪與木工第十一章 暴飲暴食稱英雄第十二章 食譜是給像我這種白癡看的,重拍版第十三章 提到「最後晚餐」時大家都說些什麼 謝辭精選書目 前言 男子漢安身立命在廚房   將第一個寶寶從醫院帶回家裡,融入我們的新生活之後,麗茲和我面對的是一個每天都得做的決定:我們兩人之中,勢必有一個人得負責和新生兒纏鬥並更換髒尿布,另一個人則需要負責做晚飯。我就像許多與我遇上相同尷尬處境──雙薪家庭,老婆工作相當拚命──的傢伙一樣,選擇了晚餐一職,渾然不知這可是一個全新的領域。    我自己的老爸連煎一片漢堡肉也不會,所有進到他

肚子裡的家常菜,幾乎都出自老媽之手。對我而言,成為家庭煮夫,換句話說,就是要負責採買所有日常食品雜貨,並研讀所有食譜,這表示我接受了一個沒有劇本可循的角色,然而我似乎別無選擇。我老爸平日整天忙於律師事務,從來不會因為感受到一絲小小的內疚,而需要讓自己故意在晚上裝忙,也從來不需要靠一些看似很有效益,其實相當輕鬆的家庭雜務,來當作居家時的保護性偽裝行動。然而,我老婆根本就是在我身邊上工,因為我們在同一間家庭辦公室裡,從事相同的新聞採訪工作,而且她還負責打掃家裡,以及一夜起床五次餵寶寶吃奶。      在這種情況下,我的良心自然而然會迸出這些獨白:去他的,那就這樣吧!也許我該好好處理這個顯然分工不均

的問題,乖乖扛下整個責任,讓我們這個小家庭的餐桌上,每晚都有美味健康的餐點可享用,每天如此,直到天長地久……這絕對不是因為麗茲至少這幾年內不可能有精力做一頓這樣的飯菜的緣故。     主中饋這回事需要符合諸多要求,尤其是時間、金錢與食物──烹飪的主要成本──正好也算是有了新生兒的現代婚姻中的主要流通貨幣。這麼做,不只是因為想餵飽自己的家人,還因為他已經停不下來了,非得達到能夠辦出一頓絕對足以媲美專業廚師水準的晚宴菜色才能罷休;因為這麼做,不但能夠向他自己,也能對所有其他人證明:無論從哪一條證據來看,他都稱得上是男人中的男人。   這趟沒有地圖可參考的旅程於焉展開。   我和老爸向來相當親密,長

久以來,他一直視我為他自己另一個充滿男子氣概的翻版。他總確信他生活中的一些關鍵軼事,一定能為我遇到的每條黑暗隧道點上指引明燈。然而等到老爸明瞭我打算把登山和衝浪擱在一旁,轉攻法式醬汁濃縮技術、醃漬配方、以及義式醃肉(salumi)最理想的肥瘦比例後,他終於意識到我倆之間出現了第一道前所未有的巨大鴻溝。      從此他看待我的眼光,開始變得和小說家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的父親發現同樣狀況後看待他的方式如出一轍:帶著一種「溫和而開明的懷疑態度」,似乎是在說:「如果最糟的就是這樣……那麼我大概還可以承受」。這裡的關鍵字眼,當然就是「大概」,言外之意便是這個人也有可能無法承受這

回事。顯然所有這些異想天開的鬼扯蛋烹飪技倆,正代表某人的兒子在這麼多年來你教他如何當個男子漢的時候,根本沒有專心將這些教誨聽進去。      說實話,我真的聽進去了,只是我現在面臨的是不同的情況,而且我也是個不同的人。我和老爸不一樣,我不會讓熱情凌駕我的生活,而是讓它們變成我的生活,至少在它們走完無法預料的行程,然後安頓下來,合理地整合為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之前是如此,就像烹飪這件事最後的走向一樣。 食譜是給像我這種白癡看的任何一個曾經愛上某一本食譜的人──是真正愛上那本食譜,覺得裡面每一頁都有如仙境──全都會遇上那些認定「食譜讓我頭痛」的掃興人士。就像我老爸的某個朋友,她是柏克萊的一位律師,

姑且稱她為麗莎。愛莉絲碰巧是偶爾會需要她服務的客戶,因此我曾經對麗莎提過我打算就《蔬食》這本書進行的烹飪計畫。我告訴她麗茲晚上失眠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已經不再在乎我晚餐究竟煮些什麼菜色,只要我可以很快地煮出一大堆東西,並且隨時準備好充足的冰淇淋就行了。這樣的結果,就是我愈來愈常駐足廚房,在我橫衝直撞嘗試一些古怪的東西,像是球芽甘藍義大利麵、雞油菌義大利麵,或是所謂的「唐萵苣菠菜闊葉苦苣義大利麵」時,特別能享受這種可以把東西搞得一團糟的新到手權力。「你做菜的時候,」麗莎問我:「有多遵守愛莉絲食譜上的指示?」「完全像信徒膜拜那樣的程度。」我回答。以焗烤野菇義大利麵為例,這是一道結合了蘑菇、鮮奶油和麵

條,足以毀滅廚房的菜色。除了全麥義大利麵外,我得一再添加白花椰菜、核桃、瑞可達鹹味乳酪(Ricotta Salata),還有最後悲劇性的野菇和蔬菜義大利餃(更多搞髒的鍋子和凌亂不堪的檯面,絕對讓你難以置信。業餘人士真的不該亂搞義大利餃這種東西)。一開始我會先推開一堆午餐留下的髒碗盤,好騰出空間來放個大碗,裡面裝滿熱水和剛剛好一盎司的乾牛肝菌,結果這一盎司居然就等於三包昂貴的牛肝菌,因為每包都輕若無物。我打開冰箱四處翻找奶油時,麗茲正在一個小小的塑膠盆裡幫小漢娜洗澡。接著我精確地切出一大匙奶油,找到我們最小的一個平底深鍋──也是塞在水槽裡──把它擦洗乾淨。奶油融化時,我又在水槽裡挖掘了一遍,拖出

上面仍然沾著奶油鬆餅糊的量匙,還找到同樣是做鬆餅時遺留的麵粉。接著我量了一大匙這種麵粉加進奶油裡。麗茲餵漢娜吃奶時,我量了驚人的一杯高脂鮮奶油──就我所知,這根本就是打算用心血管疾病來自殺。接下來就是這個最不尋常的舉動了:舀出二至三大匙泡牛肝菌的水──我猜是取那蘑菇的味道吧──然後把爐台上更多有的沒的東西清掉,清出另一個爐口來慢慢燉煮鮮奶油、牛肝菌水、麵粉及奶油,再加上一小塊市售的雞高湯塊。到了它全是泡泡並且開始飛濺的時候──麗茲一邊餵奶,一邊唱搖籃曲給漢娜聽──我把一堆特別討厭的髒奶瓶和啤酒罐從一個檯面移到另一個檯面。我清洗那把鈍掉的老菜刀,這樣我才能切出八盎司的雞油菌──貴得嚇死人──再用

鍋子加奶油來煎它,然後……「不對,不對,不對,不是這樣,」偶爾擔任愛莉絲的律師的麗莎說:「我一句也聽不下去了。」「怎麼了?」「唉,單是聽那些小小的數量就已經足夠讓我生病了。其實我是一個很棒的廚師耶。我真的非常棒,但是我只照自己的意思做菜,我是說,我會看食譜來吸收一些概念,不過也就這樣而已。」我相信我老媽也隸屬這個陣營,我會這麼說倒不是因為老媽聽到我的《蔬食》計畫後,發出:「這個主意實在太好了!」的驚呼,而是我在她充滿慈愛的眼神中捕捉到一絲洩露祕密的空白:老媽心裡的某個部分,認清了我們兩人個性之間的鴻溝。烹飪並不是一件她曾經發現、為之苦惱、或是努力探索過的事。她就是單純開始煮東西而已,帶著愉悅,

但並沒有任何做作的部分。肉餅、肉桂烤麵包、湯匙麵包、千層麵和乳酪蛋糕,是我每年過生日時都會出現的食物,我一回想到這些,就會感受到令人激動不已的溫暖。然而,我並不記得我們家出現過任何一本食譜,只有《烹飪之樂》的老舊影印本,就我記憶所及,連本食品雜誌的影子也沒見過。